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齐春雷
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关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回应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众政治参与双重需求,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尚有进一步挖掘拓展的潜力空间。
一、拓展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包容性
一是促进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民营企业家新老交替,年轻世代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成长起来,崭露头角。大批自主创业、主要依靠特色化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此过程中,新生代民营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与老一辈相比,二代接班人的经营管理理念比较现代,观念更加开放,但大多数没有艰苦生活的磨练,也缺乏其他职业工作的历练,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和政治风波的抗压能力比较弱。新时代统战工作在对已经纳入视野的民营企业家继续联络、支持、帮助,“不忘老朋友”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将年轻一代团结起来,着意教育培养其继承、发扬老一代民营企业家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培育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的价值观,着力促进新生代企业家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二是加大对新阶层人士的团结、引导、帮助。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下,涌现出的许多新兴产业、新兴行业和新兴创业群体吸纳、聚集了大批新型社会群体、社会力量和新阶层人士,他们年富力强,眼界开阔,创业创新意识、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均很强烈,蕴藏着社会创造、科技创新的巨大活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的民间智库,能够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任务、国计民生的难点问题,为国家治理集中智慧,增益助力。统战工作团结、整合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不仅是范围的拓展,团结的面要更宽,团结的程度也要更深。统一战线应当关注、尊重新阶层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及时把握其差异性、层次性特点,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组织、团结、引导、培养、教育,提供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渠道平台,纳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体系。
三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逐渐与国家分离,公民自主性增强,在国家和社会、市场之间产生了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等多样化形态的社会组织。各类新社会组织成长于国家体制之外的社会公共领域,提供具有公益性、中介性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其资源来源、活动方式具有民间性、社会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激发社会创新的动力,释放市场活力,统一战线应该妥善把握、准确引导社会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内参与政党、政府的协同治理的角色定位、功能发掘。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促进其发育、发展、壮大,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其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国家治理中顺应社会不同群体、阶层的需求,缓解政府公共服务压力,协助构建政府、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深化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协商性
一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在党的领导下,就事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是民众参加国家治理的实践路径。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组织资源、结构功能、专业优势,从宏观层面国家战略的全局性机制、政策,中观层面的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微观层面的关乎民生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等,凡是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所思所求,组织动员各层次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协商。推动统一战线成员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开展人大协商,扎实推进政府协商,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组织支持广大的基层城乡统战成员在稳步推进基层协商,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新时代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开拓进取,展现新作为。
二是提升政党协商效能。各地应按照相关文件的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政党协商的具体实施细则,力求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精心设计、扎实推进、有效落实。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转型中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各领域深化改革中具有倾向性的突出问题,整合参政党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集体攻关,多建有用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协同党委政府提升国家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实践大国善治。
三是优化政协协商功能。应进一步强化政协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咨询参谋的功能。人民政协兼具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双重性质,其四级完备的组织体系构成了中国政治场域内最为重要的民意提取、吸纳机制,以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互动推进协商民主进程。回应社会转型中阶层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协应为新业态下涌现出的新阶层、群体增设相应的新的组成界别,为这些新阶层团体中的代表性人物进入政协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所联系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政治意愿开拓新的渠道。人民政协在新时代应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为契机,着力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让不同的诉求充分表达,不同的意见充分交流,不同的观点充分争锋,不同的思想充分碰撞,通过广泛的讨论协商,逐渐形成、巩固最广泛的共识,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具建设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决策参考咨询。
三、强化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整合性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统一战线要保持战略定力,突出主旋律,不断夯实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求同存异,不断消除隔阂,化解分歧,聚同化异,求得各方力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谋求最广泛共识。
二是构建全域统战格局。要把统一战线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来谋划,放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考量来统筹。从国家顶层设计上,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项制度规范,要融合体现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战略策略,汇聚党内党外、体制内、体制外,大陆范围内、大陆范围外原有统战成员,吸纳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成员,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协调机制加以合理配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壮大支持改革发展的力量,维护和谐稳定的力量,促进祖国统一的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建格局与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措施要配套完善、有机衔接、优化组合,从而发挥出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方式。新时代统战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持,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打造众多统一战线成员及时共享的信息数据库、资源库,构建沟通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横向连接政府、市场、社会各层面,纵向贯通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的数字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党委政府和统战成员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国情、民情、政情、社情的交互式方式、手段。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统战工作应当协同展开,相辅相成。多元化社会的网络“舆论场”,众生喧哗,鱼龙混杂,网络统战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事关国家治理的重要统战舆情上,做到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语,必须熟练掌握“微传播”的规律特点,精准把握网络受众的心理需求,逐渐培育、完备网络统战的技术平台、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打造一支精通统一战线各领域的工作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传播方式的统一战线“红色网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统战大V”,线上互动,线下沟通。扶持、发展、壮大网络“红色社团”,坚决打击取缔“黑色社团”,教育引导转化“灰色社团”,逐渐培育发展与实体统战工作相结合、相配合、相协同的网络统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