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十四五”里的常州“和之声”

2025年11月05日 16:12:07 | 来源:常州市委统战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常州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融洽氛围浓厚;常州五大宗教齐全,现有6个市级宗教团体、13个区级宗教团体,是我省多宗教和谐相处的一个缩影。

  5年来,全市民宗系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中建立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把民宗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建设引向深入,推动全市民族宗教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州实践

  着力打造“红石榴”系列品牌,培育提升各类民族团结工作平台载体。赛买提阿不都热汉曼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等4家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钟楼区等4家单位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开“红石榴”课,沉浸式学习更加“有形”。首创音乐微党课《同心筑梦》和红色音乐课《爱我中华》,打造原创MV《石榴花开》,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创意动画视频,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播放60多小时累计1000余次,覆盖300余万人。指导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通过“红石榴讲堂”办好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首批30余名学员顺利结业;第二批30余名学员正在参加学习。持续建设常州乌恰“红石榴课堂”,开展合作共建,实现线上线下共同援疆。

  办民族团结活动,交流互鉴更加“有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传统节日中,每年开展主题活动30余场;每年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集中开展宣传活动40多项。在我市4所高校及民族中学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个表演项目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分获二、三等奖。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利用博物馆、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等平台,组织文艺演出、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在省内率先开展“红石榴村村结对”活动,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建“红石榴”点,服务促融更加“有效”。创成省级“红石榴家园”29家,省级“红石榴家园”精品单位4家。打造全省首家“红石榴”党群服务中心,率先开通少数民族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113项;以钟楼区“红石榴社区”为试点,清单式推进“红石榴社区”共同体建设工程。打造“红石榴就业行动”企业联盟和服务站,培育省级“红石榴就业行动”示范企业;组织20余家企业开展招聘会、岗位推荐会100余场次,三年来吸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来常就业创业近万人。

  持续拓宽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常州路径

  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更加全面,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落实“导”的举措。编制完成《全市宗教活动场所专项规划(2020—2035年)》;制定出台《常州市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导则》和《常州市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生产管理导标》,指导市级宗教团体制定《“四进”工作标准化导规》和《人才培养导引》,形成“四位一体”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导”的工作体系。推动市级宗教团体研究制定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8年),指导推动宗教界深化崇俭戒奢教育。

  建好“润”的阵地。指导各宗教团体形成更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建设成果,充分展示与中华现代文明相符合的常州宗教形象。市佛协(天宁禅寺)建成常州佛教中国化实践展陈馆,在宝林禅寺建设宝林书苑,市伊协(市清真寺)建成伊斯兰教中国化常州实践主题馆,市基督教两会建立“常州市基督教中国化研究和实践推进中心”;指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宁寺梵呗唱诵”作为汉传佛教的唯一代表进京参加演出,承办江苏佛教论坛、江苏茅山罗天大醮。

  加大“育”的力度。在省内率先破题,落实“双通”人才培育工程要求,探索构建“1233”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全市宗教教职(教内)人员国民教育、宗教教育“双学历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民宗智库”(6大类20名专家)在打造宗教人才“三级梯队”中的积极作用;2023年以来,市、区两级共举办宗教界人士培训班109个,培训8100余人次,指导各级宗教团体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25次。

  切实深化筑牢民宗领域安全防线的常州作为

  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强化统筹部署,着力构建良性运行的工作机制。

  落实责任,化解风险。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势,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和有关工作机制运行,落实各地各部门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强化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作用发挥,压实镇(街道)、村(社区)责任;持续开展依法治理和规范建设工作,有效化解了一批风险隐患。

  宣法普法,夯实基础。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以集中宣讲、专题培训班、知识竞赛、法治微课堂等形式,确保活动有质有效。持续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纳入各地普法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教学内容,常态化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专题辅导授课,加大对高校、基层的政策指导和宣讲,指导武进区民宗局开展“法润民宗”高校行专项行动。

  创新方法,做实服务。探索“333”工作法,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建筑安全鉴定、消防评估及整改设计工作,同步实施风险隐患整改,有效提升宗教活动场所本质安全水平。线上线下建立宗教活动场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分区管理机制,上线“宗安365”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通管理环节、完善协同体系、提升管理效能。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