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宁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社会嵌入、文化嵌入、产业嵌入为有力抓手,为各族群众搭建多种类型服务平台,让天宁“石榴红”的温情浸润人心,着力促进各民族居民心理共通、情感共融。
“社会嵌入”凝聚各民族智慧力量
跨城联动,编织互嵌式社会结构“同心结”。天宁区委统战部与江阴市委统战部签订“统战联盟”协议,持续开展“村村结对”、“红石榴”民族团结活动,深化民族领域学习交流。天宁区青龙街道与江阴市璜土镇在暑期共同开启“民族一家亲 共绘石榴红”双城联动之旅,让两地各民族青少年在交流中增进情谊,共同描绘出民族团结的绚丽图景。
校地共建,搭建互嵌式交流交往“桥梁”。推进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炎培职教’同心教育实践基地”与天宁区兰陵街道“江苏省红石榴家园”两个省级阵地结对共建,依托虎头鞋非遗工作室、红石榴直播间、民情茶座等特色场地,结合高校理论研究和人才密集优势,开展民族文化调研、生活能力习得等活动30余次,让各族群众心贴得更近。
筑牢根基,营造民族团结“温馨家园”。将民族工作纳入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雕庄街道的“公益5号”民族集市,为青海省玛沁县农产品打开常州市场大门;茶山街道的民族文化体验和青少年夏令营,让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兰陵街道“幸福工坊”民俗文化集市发布8项“红石榴”公益项目、“连心茶”活动组织开展交流座谈,凝聚起各族群众的智慧力量,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文化嵌入”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
深挖传统文化,让历史记忆“活色生香”。为解决各族职工暑期托幼托育难题,天宁区新联会联合民盟天宁区基层委举办“红石榴同心夏令营”,设置主题思政课、专题研学、“非遗手作”体验课等精彩课程,让各族青少年在学习中唤醒历史记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新载体平台,让团结教育“触手可及”。组织开展“礼赞新时代、同心向未来”民族团结宣传月系列活动、“团结进步学习月”等,照亮民族团结教育前行之路。武城村在多功能活动室、幸福同心林等区域设置各民族文化氛围专区,为各族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基地。东青实验学校开辟民族文化长廊和民族政策宣讲室,培养“青言青语”宣讲员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小领袖成长计划”吸纳各民族学生参与学校和村委自治管理,让团结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讲好身边故事,让榜样典型“熠熠生辉”。充分发挥4家省级“红石榴家园”和4家市级“红石榴家园”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族群众感受民族文化、领略风土人情、体验地方特色,鼓励各民族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嵌入”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统筹协调,汇聚工作合力。在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作用,会同人社、公安、财政、工信、教育、城管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区委统战部对接新疆喀什英吉沙县驻江苏工作组、和田驻江苏工作组,面向在常新疆同胞开展“石榴红•同胞情”服务宣讲主题活动,提供政策宣传、就业支持等暖心服务。
产业先行,搭建发展平台。成立天宁区“石榴红”企业联盟,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为首批入盟支持企业,聘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李承霞为导师团成员,联合青海玛沁民宗局、人社局举办“红石榴就业行动”专题岗位推介会,聚焦招工、就业等急难愁盼问题,为企业和各民族群众搭建双向选择桥梁。联合江苏省广西商会举办“潮聚三月三・商联民族情”活动,推动区域企业民族工作迈向联盟、联建、联创发展。
多方联动,提升就业质效。区民宗局联合常州市天宁区远方职业培训学校举办“就业培训——如何成为一名收纳师”职业技能培训,利用线上“红色直播间”,举办“幸福就业大讲堂”专场带岗直播,1小时内吸引2.5万人次观看,点击量和关注度超9万人次。郑陆镇联合辖区20余家企业,设置“各民族就业绿色通道”,提供技能培训与岗位适配服务,助力各民族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