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前海,无人机轻盈穿梭配送货物,智能工厂内机械臂精准舞动;长三角的科创实验室中,科研人员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彻夜钻研;西部乡村的“共富工坊”里,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一幅幅生动的场景,描绘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
数据见证飞跃,民营经济踏浪前行。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其中民营企业超5800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超42万,占比达92%以上。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46.6%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7.3%,连续6年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
“十四五”时期,广大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以“爱拼会赢”的精神,发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作用。
向新而行,高质量发展多点突破
“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实现新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五年来,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稳中有升。以2024年为例,全国研发费用总额达3.6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前1000家研发费用总额1.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8%,一批“硬科技”成果惊艳全球。
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突破日新月异。华为发布原生鸿蒙系统,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实现我国在操作系统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宇树科技等企业异军突起,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跻身全球前列。
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势崛起。赛力斯推出全新一代超级增程系统,最高热效率达44.8%,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山西建邦集团投资40多亿元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节能减排。海亮股份攻克3.5-6微米极薄铜箔研发难题,每降低1微米厚度就能让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5%,产品成为全球新能源企业核心供应商。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超3倍,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突破200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今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共26处使用“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首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其中72.9%流向民营经济纳税人,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注入“真金白银”。
破壁融合,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以前跨省投标要重复办理数字证书,现在一张CA证书就能走遍全国。”浙江一家建筑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十四五”期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给民营企业带来的便利。五年来,我国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素流动更顺畅、市场规则更统一。
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放宽。迭代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151项减至106项,压减近30%;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全面清理4218件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
在基础设施领域,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完善,杭绍台高铁、三澳核电站等一批民营资本控股或参股的重大工程建成投运,打破了传统垄断格局。
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公平。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年均增幅约20%,信用贷款占比近三成。
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民营企业平等获取数据资源的环境逐步形成。在嘉兴,产权交易公司依托“浙交汇”平台,以全流程数字化推动国有与集体资产交易,破除区域壁垒,实现高溢价成交,运营以来成交金额已超1.3亿元。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和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全国工商联通过举办高端峰会、政企对接会及“万企兴万村”等品牌活动,搭建政企平台,精准提供政策、融资与法律服务,有力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商会调解组织依托商会调解服务平台,2024年共受理案件13万余件,调解成功29万余件,调解成功率69%,平均调解时长14天。
双向开放,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它的强度堪比钢丝,把160根丝捆在一块,能拖动一辆小轿车。”在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丝生产车间里,销售经理冯宇辰向记者展示了一卷工业丝。工业丝只比头发丝略粗,摸上去轻盈柔软。冯宇辰说,正因为这一特性,这种工业丝已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市场,浙江民营企业正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带动国产充电桩、电池等配套产品出口……“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主体,也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
国内市场潜力持续释放。2025年上半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达71.7%,较2020年提升2.8个百分点。美团无人机开通64条航线,累计完成订单超60万单,拓展城市即时配送新场景。温州润新机械研发的全自动水处理控制阀,国内市场占有率近80%,满足了民生领域对高品质设备的需求。
海外发展迈上新台阶。2025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9.16万亿元,增长7.8%,民营企业进出口已连续22个季度同比增长,增速持续领先,占我国外贸的比重达57%。200多万浙商在全球投资创业,有出口实绩的浙江民营企业突破10万家,较“十三五”末增加1.8万家。传化集团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建多个生产基地与销售网络,实现从“产品”到“品牌”走出去的升级,2024年海外销售预计增38%,业务遍及130多国,海外建设20余个生产基地。
我国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网络,向民营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服务,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知识产权风险,2024年累计为各类企业提供指导服务886次,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41.5亿元。
五年来,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营企业的投资额和贸易额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富民兴邦,助力共同富裕
“在家门口的‘共富工坊’做手工,每个月能赚8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鄞州区亚大汽车管件“共富工坊”务工的当地村民道出了心声。五年来,民营经济在带动就业、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在扩大就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领域主动作为,发展成果更普惠,共富底色更鲜明。
就业“压舱石”作用凸显。民营经济吸纳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近5000万人。各省市联动开展“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仅2025年上半年,222个城市、1663所高校、15.1万家民营企业参与行动,47.2万名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到民营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同期增加60万名。以成都市工商联打造的“蓉商聘”人才平台为例,入驻企业1800余家,发布岗位1.3万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
为乡村振兴贡献民企力量。全国民营企业累计实施“万企兴万村”项目4.2万个,投入资金超1100亿元。浙江民营企业建成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2197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9万人、低收入农户1.4万人。重庆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专项行动”,在巫溪、城口等县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
公益慈善彰显民企担当。在新冠疫情、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突发情况面前,民营企业冲锋在前,积极捐款捐物,展现了民营企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责任担当。据2025年4月2日发布的《中国慈善捐赠数据2024》报告显示,我国有1766家企业/企业家基金会,其中1316家是民营企业/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占比81.18%。
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安徽全椒县,亚临晨新能源科技攻克新能源汽车整车车身构件生产技术,在手订单达6000万元;在北京亦庄,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集中展示涵盖医疗类、工业类、陪伴类、仿生类等7类50余项机器人产品,推动前沿技术加速落地……“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新赛道布局、技术突破、生态构建等方面发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新赛道布局实现全球领先。我国民营企业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快速突破。湖北设立100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母基金,广东发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项目奖补细则,推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民营企业创新动能更充沛、未来产业布局更超前。
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申请国内专利25.9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2.78万件。华为以660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蝉联全球企业榜首,展现出硬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数字安全领域,360集团参与建设“安全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推动数字安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直驱型漂浮式风电机组等重大科技成果,都有民营企业深度参与。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科技型民营企业座谈会机制,各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浙江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推动“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企业累计共建联合实验室125家,互聘科研人员540名,同时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280家。据全国工商联2024年统计,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600万人,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全面落地,制度型开放的红利将持续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沃土将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的种子,而“双循环”格局的深化则将为民营企业开辟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广大民营企业家正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胆识,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勇当“尖兵”,在绿色转型中争做“标杆”,在共同富裕中善为“先锋”,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以创新突破回应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