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校地融合绘同心 携手共叙民族情——崇川区创新实施“校地同心石榴红”工程

2025年09月18日 10:01:24 | 来源:南通市委统战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年来,崇川区立足在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集聚、普通高中民族校班较多的区情实际,通过校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创新实施“校地同心石榴红”工程,致力于形成“珍珠链”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示范圈,全力打造校地融合民族团结新样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崇川福地常开长盛。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筑牢校地共建“压舱石”

  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整合区级部门、街道、在崇高校和市管普通高中等大统战资源,组建“统战工作联盟”,出台《崇川区“校地同心石榴红”试点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协商议事活动机制,将民族互嵌向学校、班团延伸,以社会化、开放式运维助力民族文化传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创新局面。二是坚持高标准要求。制定“九个一”共建目标,由统战(民宗)部门牵头,人社、文旅、教体、市政、公安、工会、团委、妇联、红十字会九大部门配合,各学校和街道协同,集思广益谋划打造“红石榴服务中心”、民族公园、红石榴就业平台等项目,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三是坚持高效率推进。细化工程实施进度,组织联盟单位赴先进地区和基层单位开展民族工作调研,进一步完善项目计划。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及时召开项目部署会、推进会,从思想教育、社会生活、劳动就业等多方面着手,不断丰富校地共建工作的实际内涵,确保试点工程走深走实。

  打造多维服务体系,架起融合发展“连心桥”

  一是健全宣传网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宣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全市率先联合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主题讲座,积极构建“四大精品路线+21个实境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格局,选聘132名红石榴讲师、打造47支石榴籽宣讲员队伍实现在崇院校全覆盖,从思想上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同。二是深化教育浸润。联合开展“山海情 同心梦”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促进东西部地区教育协作、融合发展。全面实施“石榴籽伙伴计划”,与学校共同开展“同心推普筑基石 民族团结迎华诞”“道中华诗词之美”等主题活动,培塑“‘丰语’同舟向未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品牌。三是完善基层服务。在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江苏工院打造红石榴服务中心,护航高校辐射周边,在全区形成“一中心多站点”的服务体系,集成民族成分变更、入学申请、政策咨询、矛盾调处等事项,搭建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2024年以来,先后组织政策法规宣讲34场,开展矛盾调解、心理疏导30次,有效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水平。

  护航各族学生成长,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一是聚焦人才共育。将“红石榴就业行动”纳入全区人口导入工程“十大项目”,依托区中华职教社,打造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区域产教联合体”,搭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社区设立“红石榴就业服务站”,常态化开展“英才聚崇”进校园、“互联网+就业服务”、“送才直通车”等活动,帮助少数民族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二是注重关爱帮扶。开展“博爱送万家—石榴籽生命守护”行动,定期对接院校,对全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进行人道救助和慰问,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帮扶学生逾40人次。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施“福籽同心侨助力”“联企共筑民族情”公益行动,以心理辅导、爱心捐助、图书捐赠等形式帮助通大附中青海班等民族班校学生安心学习、快乐生活。三是立足融入社会。构建“街道+高校+社区”的联动模式,推动南通大学、江苏工院在辖区街道成立红石榴社会实践基地,组建“‘械’手同心,‘桥’见未来”民族团结实践团、江苏工院“红石榴志愿服务队”,鼓励各族青年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在环境美化、志愿服务、文明倡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实践认知,助力各族青年爱上崇川、留在崇川、融入崇川。

  (崇川区委统战部供稿)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