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一场跨越地域、连接心灵的文化盛宴在江苏大地上热烈展开。8月6日至10日,“非遗焕新 青春同行——苏港澳台青年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正式启动。60余名苏港澳台青年和江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跨越地域界限,共同携手探索非遗的无限魅力,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传承之旅,在千年文明印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以青春视角解读古老非遗
“非遗焕新 青春同行”活动以“传承”为核心,将苏港澳台青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他们共同探寻着中华文化的根脉,用青春的活力为古老的非遗注入新的生机。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新华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顾雷鸣在致辞中表示,青年是文化焕新的“关键力量”。当前,“Z世代”青年成长于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需要更深的浸润。但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用新视角诠释非遗:用短视频展示苏绣技法,用动漫设计“活”化昆曲角色,用跨界联名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这种“青春派”的表达,恰恰是非遗历久弥新的密码,文化的认同也在这一针一线、一招一式、一言一语中自然生长。
从南京的金陵刻经、剪纸艺术,到无锡的精微绣、梅村二胡制作,到南通海门的扎染、金箔画,再到常州的乱针绣、非遗集市,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智慧。青年们不仅亲眼见证了匠人们精湛的技艺,更亲手触摸到了文化的温度。
在南京的秦淮灯彩、剪纸互动展台前,苏港澳台青年们亲身体验传统技艺,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热情交流。他们用短视频记录下珍贵的瞬间,用动漫设计“活”化非遗元素,展现出“青春派”对非遗的独特诠释。
在无锡梅村二胡文化产业园,青年们聆听二胡名家演奏《无锡》,感受“二胡之乡”的独特韵味。“亲历二胡制作过程,看见一块木材蜕变为音色浑厚的乐器,方知何为‘器以载道’。此次参访深化了我对中华音乐文化遗产的认知——二胡一根丝弦通古今,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澳门城市大学青年谭同学由衷赞叹。
在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绣制着属于自己的作品。澳门青年陈嘉媛感慨:“这几天在江苏体验了不同的绣法,比如乱针绣、锡绣,还有沈绣,我听说还有发绣,光是绣法江苏就有这么多种,我感觉江苏的非遗真是博大精深。”
在南通海门,苏港澳台青年首次体验传统扎染技艺。在色彩与留白的交织中,他们亲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香港青年张筠向记者展示她亲手染出来的方巾,她开心地说:“我第一次体验扎染,觉得很有意思,像变魔术一样。”
通过此次活动,苏港澳台青年不仅加深了对江苏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他们用青春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自台湾的黄柏衔表示:“在活动中,大家共同完成一件非遗作品,在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友谊。大家对每项非遗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这样的体验非常难得,也很有意义。”
以创新思维感知发展活力
在此次活动中,苏港澳台青年不仅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更领略到江苏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邬健华表示,作为在江苏深耕超过110年的金融机构,江苏中行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实际行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强有力的金融服务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青年们走进常州中行创建的江苏省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感受到了非遗市集的热闹,糖画、留青竹刻、乱针绣等非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青年们纷纷挑选心仪的非遗产品,希望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回家。支付时,不少人更是对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赞不绝口,纷纷表示真是太方便了。
海太长江隧道工程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作为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北起南通市海门区,南至苏州市太仓市,线路总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段11.185公里,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在位于南通海门的海太长江隧道智慧中心,青年们了解了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后纷纷表示感受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深感震撼与自豪。
当澳门青年谭浩熙了解到海太长江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诸多世界级难题时钦佩不已,并忍不住点赞:“这次来江苏不仅感受到了江苏的‘软实力’,更感受了江苏的‘硬实力’!”
在参观招商工业海门基地时,青年们系统了解基地的发展脉络、核心业务与前沿创新成果,并乘车沿码头而行,近距离观摩正在建造的18万立方米LNG运输船与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巍然矗立的雄姿,感受祖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硬核实力,沉浸式体验“海上重器”的磅礴力量。
大家表示,这次参观不仅大开眼界、增长见识,更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他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深入了解国家的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情感共鸣架起沟通桥梁
此次活动播下的种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及苏港澳台青年之间因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友谊,已然生根发芽。
香港青年闫雪婷说,我到现在都还在回味这次旅程,回到香港整理活动照片,每一张都是快乐的回忆。她感慨道:“这几天的行程虽然短暂,但我们这些小伙伴已建立了深厚友谊,感到江苏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会把她介绍给更多的朋友!”
“作为一名台湾人,我对南京并不陌生。两地在历史上有着深厚渊源与密切文化交流,许多故事在共同的记忆中延续。”来自台湾的青年钱同学说,活动之余,我们去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虽无片尾彩蛋,但当我走出影院,看见南京灯火通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那一刻成了我心中最动人的彩蛋。这次经历让我坚信,唯有不断交流、共同传播与一起传承,非遗才能更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也期待自己承载这份文化薪火,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化和情感的桥梁,为续写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苏港澳台青年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正如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所说,苏港澳台,虽地域相隔却文化同源。我们有着共同的根、共同的血脉,非遗便是我们之间一条美丽的纽带。我们相聚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感受非遗的魅力,更是为了在交流与互动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让文化根脉更加牢固,让文化血脉更加畅通。
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接力,已让苏港澳台青年结下深厚情谊,成为非遗传承的“同行者”,更在心中种下了文化认同的参天大树。未来,他们将以文化为帆,以青春为桨,携手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