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八十载春秋,那些浸着热血的记忆在时光深处愈发清晰。
在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荣光与精神基因的特殊年份里,我们走访看望了离退休干部。从抗日名将、黄埔军校三期生戴安澜之子,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省侨联原党组书记戴澄东讲述中,触摸到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精神密码。
这些浸透着血泪的历史叙事,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与时代责任担当的清醒认知,也让我们在回顾这并未远去的历史时,得以重新审视那些支撑中华民族走过至暗时刻的精神力量——正是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胜利,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铺就了历史基石。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黄埔军校一期生左权将军在山西十字岭突围战中以身殉国;仅隔一天,5月26日,在异国他乡身负重伤仍指挥部队突破日军防线的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到达缅甸茅邦村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临终前一直凝望着祖国方向。
当戴澄东先生用平静的语调还原这些历史细节时,83年前的血色印记似乎突然在时光深处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追问:当民族危难来临,你我的脊梁能否像他们一样撑起同样的重任?
戴澄东先生讲述的不仅是他父亲的故事,也是一部黄埔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活范本。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将军率200师以寡敌众,血战12天歼灭日寇4000余人。他在战壕中写就的“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遗嘱,与左权将军牺牲前“太行浩气传千古”的绝笔,共同诠释着伟大抗战精神。更令人悲愤的是,1941年6月,黄埔六期生陈中柱将军在苏中战场壮烈牺牲后,日军残忍割下他的头颅,其妻王志芳身怀六甲,勇入虎穴,从日军司令部要回丈夫头颅,最终还英雄全尸。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绝,与戴安澜“战至一兵一卒”的誓言、左权“与阵地共存亡”的壮举,既是融入血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文化传承,更是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以血荐轩辕”的铁血担当。
当戴澄东先生提及孙立人、刘放吾等率领的中国远征军时,我们从中看到了伟大抗战精神更广阔的维度。1942年4月仁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新38师113团以800兵力击溃数倍日军,救出7000余英军与记者,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孙立人将军在缅北反攻中率部光复八莫、南坎,其“缅北丛林歼敌”的战绩被载入美军战史......这些泛黄的战报背后,是40万远征军将士用血肉之躯为中华民族打通的国际生命线。
历史同样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和不朽功勋:民族危亡之际,黄埔一期生徐向前,1939年6月在山东沂蒙山区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同为黄埔一期生的陈赓,1938年3月率部在神头岭设伏,以少胜多创下歼敌千余的战绩......这些共产党人以黄埔学养熔铸革命初心,用烽火实践印证: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既引领着抗战的正确方向,更凝聚起最广泛的抗日力量。
“父亲一生都是为了国家,我们要做到不给父亲丢脸,也要努力为他争光”——戴澄东先生的讲述,是对英雄家庭家教家风的生动注解。戴安澜将军留给妻子的三句家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人穷志不穷”的气节坚守、“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需要读书和学习”的文明自觉,与“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形成共振,在戴家的血脉中从未褪色。当国民党撤退台湾前特派装甲兵司令徐庭瑶将军来接戴母全家时,戴母掷地有声地说:“我丈夫葬在哪里,我就带着孩子守在哪里,我哪里也不去。”这句朴素的回答里,深藏着中国女性最厚重的家国观——守着英烈的长眠之地,便是对“天下兴亡”最深沉的践行。戴澄东的大哥戴复东,以建筑学家之姿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将“人需要读书和学习”的家训融入北京中华民族园等建筑的基石;他的姐姐戴藩篱,身披戎装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炮火硝烟中续写“天下兴亡”的担当;他的二哥戴靖东,在高校讲台上传道授业,让“人穷志不穷”的气节浸润学子们的心田;而戴澄东本人从水利高级工程师到统战干部的生涯轨迹,同戴母拒迁的毅然与兄姊的多元建树,正是对黄埔精神和戴安澜“三句家训”的坚守传承与真实写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我们从中更加深切地读懂,伟大抗战精神从来不是瞬间的壮烈,而是世代相传的生命图谱实践。83年前相隔一日的牺牲,在历史年轮上刻下了民族精神的坐标;8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担当就是最好的传承。纪念抗战胜利,既要铭记历史、缅怀英雄,更要继承先烈遗志。每个新时代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都应成为伟大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更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稳稳接好、奋力跑好,不在豪言壮语,而在躬身实践;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滴水穿石。
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把“天下兴亡”的家国情怀自觉融入岗位实践和履职担当,不断凝聚奋进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起磅礴力量。
愿黄埔军魂与伟大抗战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永续传承、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