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认同到文化共融,从就业帮扶到情感相依,扬州市邗江区以点滴实践浇灌“石榴之花”,让各民族群众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幸福感,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邗城梦”的生动篇章。
以思政研学铸魂 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思想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前提。邗江区将思政教育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基地+课程+实践”的研学体系,让 “三个离不开”思想根植人心。建强研学阵地。整合张爱萍在方巷蹲点调研史料陈列馆、北山第一党支部旧址等红色资源以及辖区“红石榴之家展厅”“民族文化长廊”“红石榴主题公园”,打造12个“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串联形成“红色记忆+民族风情”研学路线,年均接待各族群众、青少年超1万人次。创新课程供给。指导区内学校开好“三史”课程,利用教室门口电子屏开展“民族团结每日一课”,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将各民族共同奋斗史、扬州本地民族交往故事融入课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邀请各民族代表、老党员担任校外辅导员,用身边人、身边事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深化实践体验。承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江苏省“红石榴夏令营”扬州站开营等活动。开展邗江中专与云南麒麟职教集团共青团委云端共建职业规划合作。邗江一中邀请西藏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师生来邗交流,梅岭小学西区校与新疆新源二小线上共度传统佳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非遗探访、传统民俗文化交流等的一系列“定制交流菜单”,让各族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以文化交流凝心 构建民族团结精神家园
文化交融是民族团结的纽带。邗江区依托独特的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理念,搭建多元文化互动平台,让各民族文化在互鉴中绽放异彩。常态化开展文化互动。打造各民族群众活动港湾,推动“乡村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三化融合。每年举办“绿扬同心·运河石榴红”邗江行动,设置“民族歌舞展演”“非遗市集”“音乐嘉年华”等板块,彝族火把跳脚舞、汉族的剪纸等技艺同台展示,民谣歌手轮番上演经典,年均吸引各族群众参与超5万人次,成为邗城文化名片。嵌入式推动文化共融。以“嵌入群众周边、融入日常生活”为思路,在口袋公园、文化广场、小区等场所“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元素,打造“红石榴”书房驿站、“同心”诗词廊等宣传点200多处。在社区设立“民族文化角”,组织书画展、邮票展,组织民族服务集市、“红石榴”夜校等,鼓励各族群众分享民族习俗、家庭故事,让文化在日常交往中自然交融。特色化培育文化品牌。精心培育“小候鸟之家”民族团结进步品牌,连续4年组织“红石榴·小候鸟”民族文化夏令营,设置青少年读书分享、剪纸、古文赏析、文化体验等课程清单,发放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聘请来自不同行业的民族团结人士担任“小候鸟”辅导员,让城市“小候鸟”更好融入城市、树立理想、筑梦未来,受益各民族儿童达3200多人次,“小候鸟之家”获评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示范案例“十大品牌提名奖”。
以就业服务赋能 绘就民族团结崭新画卷
共同发展是民族团结的保障。邗江聚焦各族群众就业需求,构建“培训+岗位+服务”全链条帮扶体系,让团结之花在共同富裕中愈发鲜艳。精准培训提技能。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新市民等群体,开设“民族技能课堂”,涵盖餐饮服务、电子商务、家政护理等 10 余个工种,联合辖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年均培训各族群众2000 余人次。省5A级社会组织伊娄义工队赴云南昭通开展“移动妈妈家”公益项目,帮助当地回族、傣族等11个民族开展妇女职业技能培训16期、创业就业指导61场,项目累计受益人数超万人。搭建平台促就业。与云南麒麟、沾益等地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民宗、人社、教育等部门协同开展“山海同心行”活动。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的模式,建立劳务协作基地3个,组建“就业行动”企业联盟,组织企业推介3次,累计为青海海南、云南曲靖等民族地区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吸纳民族地区务工人员1000余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30余万。暖心服务强保障。落实基层党员干部与200名民族地区群众结亲互助,组织开展“一蕊六瓣”红石榴志愿服务、支持民族群众参与协商议事、组织直播带货,帮助各族群众建圈进群,参与多元治理,融入本地生活。先后帮助协调少数民族流动群众子女就近入学28人次,协调处理化解劳资关系6起、涉拉面店纠纷3起,把一般性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