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写好“统战+非遗”文章 传承文化之根

2025年07月25日 18:16:52 | 来源:宿迁市委统战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有一种锣鼓音乐形式源远流长,它以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和磅礴恢宏的阵势,在岁月的长河中回响,它就是天岗锣鼓,其发源地是泗洪县天岗湖乡。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岗锣鼓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近年来,泗洪县天岗湖乡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广泛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深入推动非遗文化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

  多方齐聚力,构建多维传承网络。为有效解决“人走艺绝”的传承困境,天岗湖乡创新思路,构建以党建为引擎、统战为纽带的传承体系。依托人才梯队建设、校园传承阵地和新阶层人士联动,激活非遗文化细胞。发挥带头人作用。在潘岗村,党总支书记王苗林有着双重身份——他不仅是村里的带头人,更是天岗锣鼓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创建的“桃乡锣鼓”兴趣队吸纳了百名天岗湖中心小学学生,孩子们在广场上挥槌击鼓的场景,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风景。创新工作举措。天岗湖乡充分利用锣鼓文化特色,推出“三会一曲”工作法,即村民议事会收集需求,红白理事会融入锣鼓表演,道德评议会选树传承典型,谱写乡村振兴“主题曲”“奋进曲”“和谐曲”。如今,“小锣鼓”代替“吹鼓手”、代替“鞭炮齐鸣”,既节省了费用,又涵养了乡风。线上线下齐宣传。发挥新阶层网络人士优势,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互动方式,让传统非遗搭上互联网快车,吸引群众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身边点滴,使群众在趣味中了解非遗,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协调治理,锣鼓声中涵养文明新风。当非遗锣鼓融入基层治理,产生了超越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天岗湖乡巧妙地将政策宣传、移风易俗等治理难题,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乡村舞台上演着原创泗州戏《好婆婆》,而暖场节目正是气势磅礴的天岗锣鼓。音乐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观众在欣赏表演中潜移默化接受新风尚。“我们用锣鼓聚人气,用戏曲讲故事”,统战干部道出秘诀,“比发传单开大会效果好得多”。过去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时攀比成风,如今11支村级义务锣鼓队主动提供免费表演服务,单场可为村民节约千余元。鼓点替代了奢华酒席,成为最体面的仪式感。一位刚为孩子办完婚事的村民感慨:“锣鼓队带来的热闹是钱买不到的体面,省下的钱给孩子们当创业基金更实在。”他们每到一处,将文明新风播撒一路,遏制了攀比之风,破除陈规旧习、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产业赋能,从文化符号到经济引擎。天岗湖乡积极探索非遗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非遗+”的形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互利共赢。每年举办的“花鼓节”成为重要突破口,花鼓盛会以百人锣鼓表演震撼开场,以“鼓”为媒,宣传推介本地营商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前来投资创业,助力本地经济发展。每年举办的“锣鼓大赛”,吸引苏皖两省近三十支锣鼓队参与,天岗锣鼓意外成为招商引资的“新媒人”。锣鼓队队员潘红在表演间隙,向队员讲解直播带货技巧:“一部手机加一面鼓,客厅就是直播间”,她面向群众开展电商培训,促使30余名村民掌握短视频制作与直播技能。非遗传承人王云彦创建的“非遗锣鼓工坊”,将锣鼓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带动2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而今在天岗湖,锣鼓培训、演出服务、文创开发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