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门区深入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鼓励并支持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来海就业创业,着力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落地落实,有效推进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开创新时代海门民族工作新局面。
一是强化组织统筹,优化“红石榴就业行动”协作机制。联合区人社局组织相关企业赴云南、贵州、新疆等民族地区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招聘活动,进一步吸纳更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来海就业创业。同时,海门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政企社”联动的需求摸排机制。通过深入企业调研、线上问卷等方式,动态收集各族群众就业意向与技能短板。聚焦纺织加工、电商服务等本地优势产业,科学设计“理论+实操”融合课程,邀请职业院校专家及行业能手组建师资库。
二是强化多方联动,打造“红石榴就业行动”特色品牌。坚持全域统筹、品牌引领、整体推进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涌现出以叠石桥人力资源市场“红石榴服务站”为载体的先进典型,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入民生实践。通过技能培训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在共同学习、协作实操中增进情感认同;通过“家门口就业”模式吸引各族群众就地安居乐业,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这一模式将惠民政策转化为凝聚人心的纽带,形成“技能促就业、就业促融合、融合促团结”的良性循环,持续擦亮“东洲情映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构建“红石榴就业行动”服务体系。高标准实行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将民族地区来海务工经商创业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全面纳入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对符合标准条件的各民族群众,创新“技能培训+就业直通”服务模式,实现“结业即招工”。同时,举办专场招聘会,联动本地优质企业设立“就业直通车”展位,促成学员与企业“面对面”对接岗位需求。另外,依托“红石榴服务站”提供贯穿全程的就业支持,训前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训中融入岗位技能标准,训后提供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精准服务,有效破解“培训就业两张皮”难题,推动技能提升向稳定就业高效转化。
(海门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