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被誉为海外华人社会的“希望工程”“留根工程”和“民心工程”,是联结全球华侨华人的纽带和桥梁,在凝聚侨心侨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天宁区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集聚,拥有2处国家级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具有开展华文教育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天宁区委统战部(区侨办、区侨联)联合天宁区教育局立足实际,整合资源,促成5所海外华校与区内学校结对为姊妹学校,共开展线上授课超300节,参与学生约5000人次,以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海内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
凸显中华元素,有效拓宽中华文化传播场域。以本地特色侨务资源为依托,主动承接和举办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中华文化浸润体验活动,持续开展“海外学子看天宁”等活动,累计邀请50余名华裔新生代回乡,通过开展学习古诗词、汉字书法、国画和体验风土人情、品尝传统美食等活动,引领他们感受天宁人文和历史底蕴,鼓励他们做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常州市解放路小学与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校于2024年6月缔结签约,两校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系列线上交流活动。在农历乙巳蛇年到来之际,两校师生相聚云端,共贺新春,通过线上平台展示新年历史、传统习俗、许愿活动、传统食物等文化元素。2025年3月,两校再次携手,以“中医智慧传友谊,文化交融促理解”为主题,开展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向俄罗斯学生展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常州市龙锦小学于2021年9月成为常州市华文教育基地,该校聚焦常州非遗文化在海外华文学校的推广展开实践探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国际文化元素,与英国、日本、德国、斐济、澳大利亚、瑞士、缅甸7个国家9所学校开展线上、线下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累计授课、互动、互访超百次,让双方学生们浸润于丰富的多元文化之中,拓展国际视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积极贡献。
提升教学能力,精心培育华文教师人才队伍。华文教师是华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天宁区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华文教育活动,储备了一批专业教师人才队伍。一方面以培训为抓手,培育华文师资力量。常州市博爱小学积极承担海外华文教师和华校校长培训班授课任务,校长柴曙英带头授课,学校多名骨干教师开设讲座,姜涛虹、张雨寒两位教师承担《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课程指南》(第二辑)相关教材编写任务,广受华校好评。另一方面以课题为牵引,提升华文教师能力。由常州市博爱小学牵头申报的江苏省教研室第十三期课题——华文教育基地的“博爱”方案,多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人时刊》等,并出版了《中国神话》和《剪纸艺术》两本课程指南。施瑞云、杨琰、张雨寒三位教师入选江苏省首批华文教育专家人才库;外派教师朱馨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春节为桥 寻找身份认同感》。华文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有效提升了华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数智赋能教学新形态,助力中华文化高效精准传播。近年来,人工智能、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涌现为华文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天宁区在推动数智教学赋能华文教育课堂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常州市解放路小学举办“技术赋能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专场活动和“解小诺贝尔”颁奖典礼,以技术赋能构建课堂新样态。常州市博爱小学开设的中华文化云课堂,线上举行“博爱讲坛”近50余次,线下通过实景打造华文物化空间,以“实景课堂+网络课程+虚拟课堂”“三课合一”的模式,依托图书馆中的学校,精心设计陶艺时光长廊、天真水墨工作坊、博爱华文园、空中梦幻花园四处场馆,打造博爱人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场景。
下一步,天宁区还将持续探索华文科技课程,以AI、人工智能等科技课程为主题,定期举办科技竞赛等活动,将科技与中文学习相结合,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