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法治化管理水平,海门贯彻宗教工作“导”的理念,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
一是着力下好宣传“先手棋”。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法规进场所为主题,开展“民法典宣传月”“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等活动。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政策法规培训班、在宗教场所设置宣传展板、电子标语等,同时发挥新媒体作用,发布宗教政策法规视频、解读等,全方位、多渠道组织统战干部、民宗助理和宗教界人士认真学习宣传政策法规,不断促进法治观念入脑入心。在主流媒体刊发宗教政策法规知识、开展知识测试、发放宣传资料等,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宣传宗教政策法规的良好氛围。
二是着力打好执法“主动仗”。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宗教事务条例》、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按照省、市《民族宗教行政执法指引》的要求,从历年行政处罚实际案例中梳理出一个典型案例,并总结历年行政处罚的经验教训,对照《江苏省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编发《行政处罚示例及注释》工具书,切实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强化履职意识,坚持群众举报必查、行政检查发现必查,主动联合相关部门,依法规范开展宗教领域执法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行政处罚的处理程序规范进行,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内容适当、程序合法。同时,通过文字、音视频记录方式,全过程跟踪记录,确保执法在“阳光下”进行。
三是着力夯实治理“基本功”。以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为关键环节,实行网格化管理。把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探索“网格化+清单化+网络化+口袋书”工作模式,实现基层宗教工作精细化、动态化服务管理全覆盖。按照“基层治理一张网”原则,将宗教工作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起全区296个网格、888名网格员的基层宗教工作网格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共享大数据智慧服务中心工作平台,实现用数据来洞察问题、精准预警、排查风险。编制成应知应会“口袋书”,便于网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习和参考,确保相关问题发现在早,发现在小,解决在基层。
(海门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