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又刮起一波学习旋风。总书记在讲话中流露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挚情怀,以及深情勉励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一代要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舍得花精力学习,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倍受鼓舞。总书记系列治国理政中所蕴含的“厚重泥土气”离不开其长时间、全身心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摸爬滚打,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与其在梁家河时期所养成的博览群书、深邃思考的习惯密切相关。可以说,七年知青岁月教会了青年习近平何为“世道”。世,是陕北高原山山峁峁中的一方淤坝,是万家灯火下延川窑洞里的一盏煤油灯;道,是人心所向,民心所盼。从年青时立志为老百姓办实事到如今掌一党一国之舵,铸入血液、刻在骨髓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有人说,读懂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也就读懂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有鉴于此,结合读书会主题,我想通过分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等书, 简要谈谈我们青年一代该如何读书、立志,成长成材。
其一,青年人要有敏而好学、苦寻真知的后浪精神。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对普通干部群众来说,习近平本身就是“读书达人”的最好典范。他说,“我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在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受采访的20多个对象,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他酷爱读书、“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有“书瘾”。在我看来,总书记的“治学之道”有着如下鲜明的精神特质:一是韦编三绝的精神,即痴迷苦学、手不释卷。1969年,在“文革”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牵连不得不“逃离”北京的习近平随身携带的是满满的两箱书,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他总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他尤其热爱古典诗词,有时读得兴奋了就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成为他日后独特的讲话风格。漫长的知青岁月里,即便劳动再苦再累,读书都成了每天的“必修课”。2013年五四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他回忆到“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他的勤奋好学,甚至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每天清早起床,梁家河人会发现,习近平的脸、鼻孔、眼眶都被熬夜看书时煤油灯的烟熏黑了。他嗜书如命,其他知青家里寄来的包裹一般是衣服、吃食,而他收到的多是书;碰上喜欢的书,饿着肚子也要看完;为了借一本《浮士德》,能跑30里路。无独有偶,据党史专家估计,毛泽东一生读书在八九万册以上,毛主席对陈云“挤”出时间看书、学习的做法推崇备至,在去世当日还看了近三个小时的书。而被毛主席称赞“看他的报告像吃冰糖葫芦”的邓小平一生也是手不释卷,被下放到江西劳动的近3年,“每日都读至深夜”。榜样有形,力量无止。今天,身处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们尤其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不倦、好学乐学的做法,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的姿态在追梦奋斗的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二是解剖麻雀的精神,即善于思考、注重分析。“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据当年和总书记同住一间窑洞的知青雷平生回忆,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正所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开班典礼上,总书记强调思考是把书读活的关键,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这启示我们,工作中面对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情形,要善于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分析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擅长用新视角审视工作、用新观念谋划工作、用新举措推进工作,创造性地取得工作实效。三是务于多闻的精神,即贴近群众、融入实际。艰苦繁重的知青岁月,让青年习近平渐渐读懂了“生活”,读懂了“中国农村”,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他精辟论断“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为此,他坚持看人民日报学习各地先进做法,专门赴四川考察兴办沼气经验。一路上,他抓住一切机会了解民情社意,把沿途看见的好对联都认真抄写下来;路上遇到新鲜的事情就刨根问底,了解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我想,正是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读书的朴素情怀,让青年习近平每走一步都“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今天,我们号召建设学习型政党,既源于总书记早年的亲身实践,又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应变之道,唯其学用相宜、知行合一,方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其二、青年人要有矢志为民、笃行实干的“C位担当”。在第三卷中,总书记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回溯七年知青岁月,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不仅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锤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立下了“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终生志向。诚如他回忆的那般“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要为人民做实事!”今天,以后来者的目光去追寻榜样的力量,或许我们可以略略窥见其成长成材的青春密码。一是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正如外界津津乐道的那样,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在坦然接受命运苦难的馈赠后,为群众做实事就成为他始终不渝的信念,成为没有其他任何兴趣能够替代的人生乐事。在当梁家河大队书记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事事走在前、干在先,带领村民打淤坝、办沼气、办代销点、办铁业社;面对群众的质疑、不解甚至哂笑,他咬紧牙关、愈挫愈勇,干一件成一件、绝不半途而废,成为梁家河村民眼中的“好后生”。他的坚韧劲、不服输在入党求学时又一次“帮”了他。他追求进步、信念坚定,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他意志坚强、行事决绝,被推荐读大学时三个志愿都填写清华大学;1974年底即便整个大队只剩下他一个知青,依然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展示出强大的定力。正如他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一个人要有一股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这便不难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二是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第三卷中谈到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梁家河的2400多个日日夜夜,他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将读懂“群众”这部无字书视为砥砺前行的不竭源泉。1995年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回忆: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拉煤、挑粪……几乎没有歇过。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是不换肩的;陕北刺骨的二月天,脱了袜子就往冰水里淌;村里挖水井时,又是第一个跳下去。“近平与我们同吃同劳动”、“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七年知青岁月让总书记深刻理解了“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其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最为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他帮村民找猪,给不认识的70旬老汉推车,善待村里有智力缺陷的灵娃…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去文安驿公社赶集时,遇到一位声称是他父亲当年卫士的讨吃老汉,他想也不想就把身上所有的钱粮票都掏出来,连外套也脱下来给了老人家。这让我想起了温家宝总理,一次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政府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口棺材,原来是老人太穷了没钱治病,要将自己的棺材拿出来卖。温总理给了他500块,让他拿回家。当记者问他,您一生经历那么多挫折,靠什么来维系您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说,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初心吧。三是有“天下大事必作细”的细实作风。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谆谆教导当代青年,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时就深谙小事可培养人的情操,使人于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他实事求是、作风严谨,为改变梁家河贫困落后的现状,在全面调查了解情况后,就仔细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他处事公道、心思细腻,为分好救济粮,能连夜挨家挨户查存粮;他待人诚恳随和、善做思想工作,在他的耐心“调解”下,村里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农妇冰释前嫌还成了朋友。正因他时时刻刻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将群众的一针一线放在心头,赢得了梁家河全村上下的认可。今天,随着机关工作的扁平化、专业化、精细化,处事恒心、做事用心、办事细心,成了机关干部的必备技能。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求我们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
总书记读书立志做事的系列经历、故事,不仅是教会年轻一代成长成材的珍贵教科书,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也有着见微知著的启示。
第一,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越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法宝作用。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开启的“十四五”规划期,是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新长征路上“雪山”“草地”横亘在前,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目标越是宏伟艰巨,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要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作用;越需要我们学习总书记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于克难攻坚、防范风险中树立统战干部良好形象。
第二、要学习掌握好团结观精髓,切实做好大团结大联合文章。“能团结人”是总书记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这既来源于他父亲习仲勋从小对他耳提面命的教导,又与他在梁家河期间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实践密不可分。今天面对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和外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统战成员数量规模更庞大、职业类型更多样、思想观念更多元、社会流动更频繁的现状,更需要我们深刻领会总书记“团结观”的内在精髓,善于与时俱进,创新统战工作方式方法,把党外各方面力量更好团结起来。
第三,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全面小康更好地“凝心聚力”。十九大报告中203次出现“人民”的字眼,总书记在第三卷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放在重要位置论述,处处彰显其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而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更是总书记践行“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生动范本。总书记强调,今年党的工作主题就是全面小康,重点是脱贫攻坚。统一战线要紧跟党的中心工作,发挥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民主协商的政治优势、协调关系的组织优势和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全面小康凝心聚力。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化解各类矛盾隐患,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向国内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这句出自党内秀才胡乔木的诗,曾让梁家河时期的习近平深受触动、反复咏诵。今天,我们无从得知年轻的习近平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日子里究竟做了多少深邃的思考。或许治国理政系列思想和实践能告诉我们些许答案,关于个人,关于家国,也关于未来。
(江苏省委统战部办公室 龚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