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后人“不老松” ——记文保好卫士、工商文化传承者荣华源

2020年03月31日 15:36:44 | 来源:《华人时刊》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8岁的荣华源,祖籍无锡荣巷人氏,荣氏远世祖78世孙,于2005年参与荣氏文化研究,现任无锡市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2007年荣获无锡市十佳“文保卫士”称号。近年来,为了传播荣氏先贤“爱国爱民、勤俭创业、回报社会”的工商文化,荣华源埋首于荣氏历史、工商文化和家风家训的研究,为学校师生提供校本教程,弘扬传统文化,以守望坚持延续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弱的传统,为海外荣氏侨胞归国回乡提供积极便利。提供的文史资料和改进修复意见,推动了古镇文保工作。


出谋划策,保文化根基

  2005年12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民国建筑研究史专家杨滨德先生曾专门来到荣巷,一看到几处原版经典马头墙后,就非常惊讶:“太不容易了!”

  从始迁祖荣清率族人迁至荣巷,至今已近600年历史。荣巷现存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筑群仍有200多组。以砖雕门楼和马头墙为特色的老墙门近80个,因年代久远,受损严重。荣华源心急如焚,“墙门文化”开发也就成了研究会的持续性工作。荣华源出谋划策,和研究会一群老人承担了“考古”工作。没有脚手架,他提议用竹梯替代;没有保护绳,他就身绑电线,登上三四米的高处,用自备小刀、螺丝批等小心翼翼进行作业。把因各种原因损坏或覆盖的砖雕和石刻细细凿开,一批高贵典雅、精美绝伦的砖雕门楼得以重见天日。

  那段时间,过往乡邻常常看到一帮老人爬高爬低像个“顽童”,都很担心:“老荣,可要当心噢!”竹梯杠子很细,硌得脚底生疼,大家轮流作业清理。老墙门之间,是左转右拐四通八达的小弄堂,有老街居民原生态的生活。荣华源的笔记本记载了不少文化遗存深厚的老墙门题刻,对参与清理的8个特色墙门更是如数家珍:荣巷街83号荣瑞馨门楼建于1900年,上刻“和乐且耽”四字,寓意“夫妻恩爱,琴瑟和谐”;276号荣兰亭府门楼上刻“为善最乐”。

  身为会长,荣华源坚持每天必到荣巷街区的研究会办公,潜心研究荣氏文化精髓,挖掘荣氏文化内涵。在纪念荣宗敬诞辰140周年、荣毅仁诞辰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他发起小型座谈会,开展纪念活动。通过赴上海旗袍协会等学习参观,积极为荣氏旗袍展等活动出谋划策,让一批多方位展示荣氏文化的活动落地生根。通过发起荣氏文化研究征文等活动,让更多荣氏家族的故事呈现世人,让更多的海内外荣氏统战对象能够被关注和关心。

  荣华源说:“荣氏文化中可以挖掘的有许多,荣氏家族的故事是我们荣巷、无锡发展历程中的一大瑰宝,我有义务研究好、传承好,现在只是尽我所能做一点一滴的小事,微不足道。”但是他希望,这一点一滴可以影响世世代代荣巷人、无锡人和广大的侨界人士,他觉得现在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活动都很有意义,内心很满足。


尽心尽力,画好同心圆

  老荣巷人谈起荣华源,自然会提起他修编家谱的故事。2005年起,荣华源参与了荣文琦已持续数年的荣氏家谱修编。他运用数字处理方法,将家谱化作表格形式,把人物逐一编号,原本杂乱的一堆原始资料便理出了头绪。他还请人对原有家谱中的传记、艺文加注标点,以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通过对荣氏家谱的首次大规模修编,为荣巷古镇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

  为方便走街串巷搜集经济、人文资料,荣华源特意购买了电动自行车和照相机。十几年下来,光电动车就换了4辆,用坏的相机已不下5台了。他把拍摄的照片分别冲印寄到国外,让海外荣氏了解荣巷、关心荣巷。2012年1月,为庆贺无锡梅园建园百年,荣智健等一批海外荣氏侨胞返乡,市委统战部在三凤桥酒家为近百位荣氏宗亲举办招待会。荣华源逐席招呼,拍照登记,收集信息,忙个不停。等到第十桌时宴会结束了,他连菜都未曾吃一口。历经十年整理,梁溪荣氏世系散编首编终于完成,总计上下2册分五卷,首次较为完整地收录梁溪荣氏家谱1万2千多人。

  他还积极发挥荣巷街道侨联分会副会长作用,同市委、区委统战部,侨联、工商联以及街道统战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全力接待好来自海内外的参观团。每次重要的来访参观,荣华源都亲自为他们讲解荣氏家族、荣巷地区的历史。去年7月,无锡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的曾孙荣康信先生携妻儿从海外回乡。荣华源带着荣康信一家参观了荣毅仁纪念馆,用朴实生动的语言为他们讲述荣氏祖辈兴办实业、济民报国的光辉历程,为年仅16岁的荣康信儿子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让又一代荣氏后人真正了解荣氏家族的起源,了解家族的历史变迁,让荣氏宗亲不论身在何处,能够心系无锡,心系荣巷,努力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以荣巷为圆心,最大限度画好荣氏海外宗亲的同心圆。”


义务宣讲,传播好家风

  在多年的荣氏文化研究过程中,家风家训一直是荣华源的研究重点之一。一个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影响一代人、一个家族和一个企业的发展。每年都会有很多单位和组织邀请他讲家风家训,他总是乐此不疲,为小学生中学生讲,为社区干部讲,为企业家讲,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将荣氏家风家训娓娓道来。虽然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但宣讲的场次却是一年比一年多。

  教师出身的荣华源,也不忘为家乡宣传教育出力。他陪同中央影视基地摄制组拍摄专题片《荣巷古镇》,到现场,配解说,前后三次修改,至2014年10月停机,持续了二年。与此同时,荣巷历史文化研究会也乔迁到荣巷街区163号办公。年届七旬的荣华源相比之前更忙了,接待来访,接受采访,筹划着研究会的发展。他到上海社科院为一百多位荣氏宗亲讲荣氏先贤修路铺桥、兴办学堂、乐做善事、助人为乐、回报社会的故事。为体现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鼓励青少年读好书,好读书,他到育红小学为青年教师培训,为学生们讲荣氏前辈勤奋开拓,堵塞漏卮,创建实业的故事。尽管辛苦,荣华源觉得“对社会有意义。”

  在整理“族益会”资料时,荣华源竟然发现了1942年8月成立至1949年8月止的18笔捐款,为查找这些捐助人资料,可谓费尽心思。这可是传播正能量的好东西啊,要把“敬老、助学、帮困”的好传统延续下去。每当街道宣传部门找到他,请他为中央和省市媒体讲解人文历史的时候,他总是义不容辞,一放下电话就赶了来,以至于家中装修“工程”竟拖了两年。别人问他,为啥要这么自寻烦恼?他却回答:“每月7千多元的退休金足矣,拿了国家那么多钱,总归要做点事啊。”荣华源为历史文化传承痴心奉献,不愧为年轻一代的精神楷模。

  自2018年5月起至今,荣巷街道党工委连续两年为荣华源颁发了家风家训宣讲员聘书,并评选为“最美荣巷人”。

  (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宣传统战科供稿)

  (原文刊载于《华人时刊》2020年第2、3期(合刊)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