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意装扮空间 以设计寄托情怀 ——记民革党员、著名室内设计师陈卫新

2019年04月18日 10:23:33 | 来源:民革省委宣传处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71年陈卫新出生在扬州,古城扬州浓厚的文化气息深深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历程。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和南京艺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学习,使陈卫新的设计风格日趋成熟。他认为,建筑设计首先要尊重历史传统,但不应拘泥于传统,在传统里要有现代的表达,要有当代人的生活与价值观的体现。这种“坐古观今”,着重“创设情境”,以实现“悦心悦意”的设计理念在他后来的作品里得到很好的展现。

  设计先锋书店初露锋芒

  当初,先锋书店的创始人钱晓华找到他,要他设计一个“不一样”的书店。于是他把自己对书的念想和情怀都放了进去,他享受的是设计过程中酣畅淋漓的倾心投入,就是这一点点心血,让他一举成名。

  先锋书店原本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停车场,面积有4000平方米。在书店的设计上,他采取了自然主义的表达方式。不需要翻新、贴瓷砖,刻意保留了停车场的气质,保留了所有交通的画线和车道的上下坡道。他将四十米坡道顶面的结构梁引到两侧墙壁形成十八个门拱;门拱上矗立高度达一米的云石壁灯,斜坡两侧有波浪式放书平台,上面由十二盏台灯组成,整个通道让四组灯光照得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立体空间也更加丰富多彩。顶部结构梁之间都有黑白经典照片镶嵌,整个空间中显得极其安静平实,谦逊无华。朴素与简单是最能打动人的,书店是不需要装饰的,书就是要回归纯粹的书。先锋书店内最重要的装饰主体就是书,收银台都是用书垒起来的。

  这便是他的设计理念。他在做室内设计时,一般不会对原有的布局做大的改观,而是因势利导,让新理念和旧环境共鸣,创造出全新的意境,满足人们多重的身心需求。

  新的城市地标“青果”奠定了他一流设计师的地位

  2011年,南京老城南拆迁,青果创始人唐宁军产生了收集城南的残砖旧木做一个“青年城市客厅”的想法,唐将这一想法告诉陈卫新,两人一拍即合。

  他们首先在秦淮河畔建一个茶餐厅,收集了六万斤拆迁下来的旧木头,重新拼装起来,做成了座椅板凳;从废墟上捡来一万多块旧砖铺成茶餐厅的地面;在茶餐厅门口设计了一面由抽屉门拼接起来的墙;这些抽屉,都是城南拆迁时,从家具上取下来的;从旧木头上拔下来的锈钉子装了整整两麻袋,他们用这些旧钉子钉出了风靡南京的Logo—TINGOO青果。

  在设计出青果茶餐厅后,陈卫新把这种设计试验推进一步,就有了2013年青果里客栈。客栈是将南京城墙下的几间老房子改造而来的。他整整花了六个月的时间,与老房子对话,最终把青果里客栈设计成人间烟火味十足的家庭旅馆:有几间睡觉时可以触摸到城墙青砖的房间,一个品茶时可以听到乡音俚语的院落,一个发呆时可以闻到邻家饭香的客厅。看着走出客栈的年轻人和客栈邻居们聊得火热,他满怀欣喜,因为在这里他用他的设计营造了一种新关系。

  用诗意装扮空间,用设计寄托情怀

  南京虽然有十朝古都之说,但是年长日久,六朝烟云、明朝往事都已消散,唯有民国风情,在南京人心中还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南京设计力量的一份子,陈卫新特别关注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有人说民国建筑成了他心中的“蛊”。他先是寻遍南京,为所有的民国建筑建立档案;然后到处安插“线人”,只要一听到有民国建筑要修复的消息,就第一时间赶到;只要是民国项目,不收设计费他也愿意!他先后设计了民国主题餐厅、民国书店、民国会所……

  作为一名空间设计师,陈卫新特别重视时间这个概念。在空间中,时间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像先锋书店地面上的停车线;随园书坊的物理仪器、印刷机;青果的那面由各种各样的抽屉板组成的墙 ……陈卫新认为,一个人要保持两种状态:一种是职业状态,工作要符合现代的商业逻辑,但这却不是陈卫新骨子里喜欢的,所以他还要有另外一种状态,即诗意状态。他认为,文字的诗意与空间的诗意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他的设计也可分为两种:商业设计和诗意设计。前者是产品,用来养家糊口;后者是作品,用来寄托情怀。

  陈卫新的每一部作品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正是这一部部作品给他带来了众多的荣誉和收获。廿一熙园、先锋书店、爱德基金会、扬州小盘谷、青果、随园书坊等近20项设计作品先后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大奖。作为中国著名的室内建筑师,他还兼任《中国室内设计年鉴》主编、《中国室内》编委。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理事、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副会长、CIID第十八专委会(南京)主任。先后在《室内设计与装修ID+C》《室内设计师》等多家杂志发表设计作品及论文。

  原文刊载于《挚友》2018年第1期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