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主动融入,聚力发展,奋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局面

2020年07月10日 11:15:37 | 来源:苏州市委统战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期到苏州旅游的人发现,夜幕降临后,在姑苏古城区的双塔市集,开始上演精彩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让这个本来就充满了烟火气的“网红打卡胜地”,更加热了起来、嗨了起来、火了起来。

  这是因为自四月中旬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隆重推出了以夜show、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为主题的“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由姑苏区红石榴文工团表演的民族歌舞刮起的“最炫民族风”,成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昆区、评弹、苏剧等苏州传统艺术一起,吸引着八方游客,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有效提振了旅游消费市场。

  作为姑苏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点项目——“石榴籽工程”的组成部分,红石榴文工团是一支从事文艺惠民演出的少数民族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老苏州的古巷园林边、小桥流水旁,为苏州的旅游文化消费市场助力,成为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创建助力发展、以发展赋能创建”的生动实践。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件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他虽然远离闪光灯,不显山、不露水,但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默默为社会和谐稳定护航、为经济发展助力。新时代,如何搞好民族散居地的创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小康和现代化”,“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揭示了不同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刻内涵、目标要求和基本路径。

  苏州地处长三角C位,自古繁华。进入新世纪,经济总量更是长期雄踞全国前列,被称为“最强地级市”,是创业的热土、生活的乐土,也是全国各族群众心中的“诗与远方”, 吸引着25万少数民族群众前来经商定居、生产生活。

  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要论述,自觉将创建工作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合为时而做”、“合为势而做”,以创建助力发展、以发展赋能创建,凝聚起25万少数民族群众投身苏州经济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磅礴力量,让创建工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鲜活澎湃、生机勃发,开创了与“最强地级市”相匹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局面。

  一、以“规划”提升规格,着力优化创建工作的总体布局

  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领导,在顶层设计上谋篇布局、在机制创新上精准发力,形成党委政府统揽、条线权责分明、板块创先争优、社团企业协作联动的生动局面。

  一是坚持党委统揽,高起点谋划。市委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每年初由主要领导召集召开民族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全市民宗局长会议,总结部署民族工作任务,分析研判民族创建工作形势。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纳入全市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立由市民宗局牵头,公安、市监、城管、卫健、教育、人社等33个部门参与的外来少数民族经商人员管理服务联络协调小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项协调组等机构,各市、区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将创建工作列入党政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市、县(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形成全市一盘棋、上下一张网的工作格局,确保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以“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的精气神,在政府、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形成多维一体的创建格局。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高规格布局。2014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体系的意见》,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相继出台落地细则,构建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建立联系服务点,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咨询、子女教育、民政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咨询服务。201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任务分解细化方案,进一步明确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细化具体标准、长效措施和责任单位,确保创建有依据、责任有人担、工作能落实。与公安、国安等系统建立工作协调、数据共享机制,每月梳理统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动态情况,为创建工作的精准施策打好基础。2018年,国家民委确定我市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三是开展创先争优,高标准推进。建立基层民族工作干部培训机制,每年至少两次区分层次组织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工作方法培训,全面提高基层民族工作干部开展创建工作能力。组织10个市区板块开展“互观互学互评”,在相互观摩中看差距、找不足,以先进带动后进,不断拓展创建思路、提升创建标准。将创建活动与年终评选先进挂钩,不断激发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创建、投身创建的内在动力。

  二、以“常态”构建长效,持续培育创建工作的“国字招牌”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根本遵循,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线,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在苏州各族群众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创建工作向基层延伸、在基层扎根,在10个板块厚植遍地开花、各具特色的创建土壤。重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示范品牌,发挥头雁效应,带动整体创建工作向高处走,往深处挖。

  一是传播一种“好声音”,让创建工作的主旋律越唱越响。

  聚焦首位首责。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这个“关键少数”,利用民族大学、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学院等阵地,每年举办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依法行政培训班、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培训班等班次,区分层次对各级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常识、苏州民族工作大局等进行培训。近年来,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宣讲、讲座100余次,1万余人次接受教育培训,在各级干部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有效铸牢了“首位首责”意识,确保在推动创建工作中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贯穿全时全域。每年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宣传版面巡回展出、印发宣传册等手段,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中央和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画信活动,累计收到作品2000余幅,一幅幅精美的画信作品,在各族少年儿童心中种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加大对外来经商务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在少数民族聚集的玉器城、烧烤城举办“感党恩、讲团结、促融入、树形象”主题宣教活动;组织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赴嘉兴南湖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组织少数民族家庭参加“走基层、看变化、聚力量”教育活动。突出特点特色。打造“实体化”的宣传阵地,“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馆”和“姑苏区友新街道四季晶华社区主题教育馆”两个全国、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各族群众参观5万余人次;开展“大众化”的文化活动,依托社区、企业、学校组织民族文艺会演、民族美食展示、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比赛等活动,苏州大学每年组织少数民族汇演和美食节,让各族大学生在文化美食交流中,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进“网络化”的宣传行动,依托民促会建立微信公众号、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微信群,通过短视频、网络热文等热情讴歌民族团结代表人物和感人事迹。今年疫情期间,昆山市开展网上有奖知识竞答,累计上千名群众参加,派发红包5万余元。

  二是培育一批“高颜值”,让创建工作的主阵地越筑越实。

  坚持重心向下打牢基础。强化街道、社区在创建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主体作用,以常态化开展“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基地”为牵引,制定《“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基地”八条标准》,即:组织架构完备、制度机制规范、资料台账齐全、场所氛围浓厚、开展活动经常、热线电话畅通、解决问题及时、服务群众满意,每年通过自主申报、县市推选、考察审核的方式评选命名一批市级示范基地,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奖励。目前已经评选命名19家市级示范基地,累计发放奖励经费19万元,太仓市人民政府、常熟市虞山街道星海社区、姑苏区金阊街道、吴江芦墟实验小学、张家港永钢集团等一大批创建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各市区成立民族团结促进会、少数民族联谊会等社会团体、组织,鼓励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成立工作室或志愿团队,拓展创建工作队伍。成立于2015年的吴中区玖玖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注册会员的已达563名,通过健步走等公益互动,累计筹集善款达到500多万元,共资助了2200多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完成学业,创立者何建金本人于2019年荣登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由7名少数民族同胞共同组成昆山市“朱大姐工作室”朱大姐民族团结工作室,以“服务民生、营造和谐”为目标,多年来致力于保障民族同胞合法权益、开展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民族政策宣传等多样服务,累计调解少数民族矛盾纠纷70多起,帮助约300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协调解决入学问题。去年走访调查全市400多家拉面店,建立起详尽的昆山市少数民族工作基础台帐,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推动各市区均建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选拔热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担任会长、副会长、理事,很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塑造一群“好榜样”,让创建工作的金招牌越擦越亮

  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好苗子,悉心培育、重点培养,结出累累硕果,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十八大以来,2家单位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家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家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名个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张家港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列,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务工经商的主要目的地,多年来,他们以推进民族工作“五个平台”(宣传教育平台、联谊活动平台、示范创建平台、政策服务平台、扶贫帮困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力度,2018年3月成立首个县级市新疆籍人员服务管理张家港工作站,为基层少数民族群众提供“面对面、心贴心”服务;连续六年举办“尝尝我的拉面才艺比赛”和“新疆风味烧烤大赛”,推介少数民族特色餐饮;连续13年举办包括板鞋竞速、踢毽子、自行车竞技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比赛活动。以塘市小学、青龙小学、舞蹈学校、沙洲工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等校园为依托,构筑起涵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体系。帮助大新毛纺有限公司等民品企业,从银行落实国家年度贴息贷款3.15亿元,贴息685万元,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张家港之路”。

  三、以“诚意”振兴城市,不断凝聚创建工作的磅礴力量

  苏州以开放而兴,因包容而盛。开放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包容是这座城市的气质。苏州的开放包容不仅体现在以最舒心的营商环境,让2万外籍人士、300多家外资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156家世界500强企业常驻苏州,更体现在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推动,凝聚起在苏55个少数民族、25万少数民族同胞建设城市、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一是让城市近悦远来。来了就是苏州人!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庄严承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根据产业分布特点和历史传承,孵化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集群。在古城区最具老苏州特色的十全街和相王弄交叉口,专门划拨近千平方米的商业用房,扶植创办“相王玉器城”,吸引上百家少数民族同胞前来开设玉器店,进行玉器原石和成品买卖,并辐射带动周边2公里街道,成为华东地区最负盛名的玉石玉器经营集散地。助力就业创业。以政府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少数民族外来人员15000人提供免费职业指导和介绍服。依托苏州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先后为1017名少数民族外来人员提供免费职业培训服务,并给予定额补贴。联合食药监、工商、城管等部门,对1400余家拉面店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协调解决难点问题。融入城市发展。市、区两级在来苏少数民族经商人员中开展8期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班,每期为期三个月,协调苏州大学双语老师,邀请城管、市监、卫生等部门同志授课辅导,帮助500多位在苏经商的少数民族同胞学会了说汉语、掌握了政策法规,为更好地在苏经商发展打下了基础。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真拉面示范店”评比活动,通过广泛发动业主参加、严格评比标准和程序,带动全市拉面店在卫生、环境和口味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二是让生活美美与共。以需求为导向,共享美好生活。合理布局清真饮食网点,全市现有清真食品生产企业11家,清真牛羊肉供应点、清真饭店8家,清真拉面店1400家,基本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清真饮食的需要。落实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居民同等享受惠民殡葬相关政策,切实保障穆斯林群众殡葬权益。协调教育、人社等部门积极做好新疆内高班、百年职业学校新疆班的管理和饮食等服务保障,让少数民族学生安心学习生活,20年来共培养了4000多名新疆籍学生,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以公平为原则,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编印《苏州市少数民族服务指南》《苏州市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经商务工法律法规选编》等资料,为来苏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办理居住证、签订合同、积分入学、医疗救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指导。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合法权益。加强对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宾馆、饭店、医院、交通等服务窗口得到一视同仁。市县两级民宗部门建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站,累计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311起。先后与青海海东、化隆,甘肃兰州、天水、临夏,新疆和田、喀什、克州,宁夏银川、中卫等地签订协作共管协议,建立起日常沟通、重要信息通报、重大问题合作等工作机制,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矛盾纠纷。

  三是让远方令人向往。充分发挥苏州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协调、主动指导,坚持“授鱼”与“授渔”结合、扶贫与“扶智”“扶志”并行,推进全市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多方位、多层次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打造出一系列帮扶民族地区发展的亮丽名片。面向贵州铜仁少数民族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红石榴伙伴”活动,已成功举办4期,100多名优秀小学教师通过活动来到苏州培训学习,拓宽了思路,提升了教育理念。持续三年联合文化部门,组织苏绣工艺美术大师多次分批前往新疆、内蒙、云南、四川等民族地区进行刺绣技艺指导,传授刺绣技艺,为提高地方贫困妇女收入、改善生活提供帮助;推动在苏高校在贵州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培训民族地区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带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就业,仅黔东南州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创业的达350余家,实现总产值超过15亿元。主导苏州弘化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对贵州铜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精准扶贫,策划的“红石榴籽工程”专项项目包含贫病孤残助学、红石榴趣味书屋、乌江鱼类增殖放流及黑叶猴、乌江黄颡鱼等濒危动物保护等子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6万元。吴江区华佳丝绸集团以商务部主导的“东蚕西进”工程中,组织云南曲靖市上千家少数民族群众家庭规模化养蚕,大幅度提高了2万多名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支持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了应有贡献。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