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基金会第三次荣获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2019年09月29日 10:55:54 | 来源:爱德基金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9年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表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爱德基金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爱德连续第三次获国务院颁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前两次获得该荣誉分别是于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1999年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2009年。另外,爱德在广西的最主要长期合作伙伴——广西区民建同时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殊荣。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30多年的持守——服务200个地区30个少数民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所指出,“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这些令人振奋的骄人成绩是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凝心聚力共同缔造的。当然,日益发展的中国社会组织也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中国的社会和谐与进步、民族的团结与发展散发着光与热。
  1985年成立的爱德基金会孕育于上世纪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是时代的召唤让她自1993年开始即把扶贫工作重点转移到西部,自此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下,在各地项目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下,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成为爱德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近200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向壮族、瑶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拉祜族、水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近30个少数民族的贫困群众在农村社区发展、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助学助孤、传统文化保护等多个领域开展扶贫济困工作,累计投入善款近20亿元,近千万人从中受益。 

  来自爱德云南项目区的曹春叶,就是受益群众中的这样一位典型代表。曹春叶是阿昌族人,1999年春天,她嫁到了勐养镇帮盖村。2003年,县妇联开始在当地各村建立“妇女之家”,活泼热情、聪明伶俐的曹春叶从一开始就是积极分子。但是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活动经费主要靠自己”的模式还是出现了问题。就在曹春叶和姐妹们一筹莫展之际,爱德项目来到了帮盖村。说起爱德妇女协会,曹春叶非常动情,也难掩自豪,“有组织、有经费的爱德妇女协会成立后,姐妹们更加愿意聚在一起,商量解决寨子公共生活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也变得更加亲近、团结、和谐”。像曹春叶这样的乡村社区优秀“带头人”在爱德项目区并不鲜见,因为帮助乡村建立包括经济合作社、乡村发展协会、妇女发展协会在内的自助组织,培养协会领导人,支持协会活动,推动社区治理,实现社区成员的增权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爱德在推动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工作方面的一条重要实践经验。

  傣族医生外嫩是爱德截至目前培养的2.2万村医中的一名,她和爱德结缘始于1999年的爱德村医培训班。对外嫩而言,最远的村寨要骑一个多小时的摩托才能到达。而这样的行医之路,她已经走了27年。让人敬佩的是,和外嫩一样风雨不改、守护着最基层的村民生命线的爱德村医,还有她的四位姐妹。她们都在不同时期参加过爱德基金会组织的村医培训班。她们都纷纷感慨,爱德村医班课程内容很丰富,对提高她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很有帮助。不仅如此,爱德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还关注到了村寨社区群体的医疗保健体系的建设,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开展各项健康项目帮助贫困地区不断提高基础医疗设施,改善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2018年爱德基金会组织的媒体探访活动中,27岁的拉祜族小伙子李江华自信地叙述着六年来爱德基金会的项目为他和拉嘎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爱德支持的村路建设项目让村里的路平坦了;人畜饮水项目让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喝到干净水;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以后,大家都变得爱洗澡;爱德还组织咖啡种植培训,你看,很快就要收获了……”李江华的老家其实在澜沧县。2012年,他娶了拉嘎村的姑娘。不久后,拉嘎村的爱德农民发展协会成立了,这为他融入拉嘎村开展新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他随即申请加入爱德协会,并很快就成为骨干,组织村民们建立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队、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开展村民演讲比赛、优化村容村貌……忙得不亦乐乎。2014年对李江华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在拉嘎村爱德农民发展协会全体会员的信任与支持下,他当选为协会秘书长。这对于李江华而言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个“外来者”,而是村庄里公共生活的带头人;对于拉嘎村而言,则意味着隔离、封闭的乡村格局正在逐渐打破,一种兼收并蓄、开放自信的乡村生态正在悄然形成。“我们现在经常也和佤族、傣族一起开展活动。交流经验,真的就像一家人,这种感觉特别美好!”李江华动情地说。

  藏族妇女才太吉的家位于青海省贵南县沙沟乡玛磐半岛。这里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少,水资源本来就很珍贵。加上这里是放牧区域,铺设自来水管难度大,因此难以从外部获得更多水源。才太吉和乡亲们的“日常取水路”非常艰辛:骑摩托车或赶驴到3至10公里外的黄河或其他河流处提水,往返需要5至7小时——取一次水,大半天的时间就没有了。而每次运回来的水,量很有限,仅能供一个家庭使用一周。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去提水的大多数都是妇女,许多妇女即使在冬天也需要如此频繁地提水,因此冻僵了手脚,甚至落下了终生残疾。2019年,爱德基金会“帮他们留住珍贵水”项目将走进才太吉家所在的玛磐半岛,为当地牧民修建一个蓄水池,改变当地牧民“取水难,用水差”的现状,同时减缓当地因水资源匮乏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甚至促进了家庭关系的融洽。
此外,爱德基金会数十年来在开展扶贫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中也极为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将发展工作的实践融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之中。自2008年开始,爱德基金会在广西凌云县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活动。在传统民乐、民谣、舞蹈、戏曲等方面开展近2000人次的培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包括背陇瑶“布港梦咪”、 朝里壮剧“吼喊歌圩”、蓝靛瑶舞蹈民谣、瑶族手工造纸术。其他开展的援助活动还包括支持文化传承人、配备民族服饰、乐器等设备,民谣词曲收集整理汇编、文艺汇演、文化舞台、活动室建设等。通过丰富精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凝聚力,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动力。特别令爱德人欣慰的就是见证了广西背陇瑶族的“爱歌爱娃调”一路唱到了东盟博览会。

  所有的项目理念都源于爱德人一颗纯粹的心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曾动情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爱德感同身受。
  爱德一直认为了解并尊重每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习俗应该是开展所有工作的第一步。民族文化即“本土知识”,是来自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固有的东西,是民族精神实质的体现。譬如,根据少数民族多喜歌舞的特点,爱德在这些地区开展工作的时候就尤为注重以协会为纽带,通过开展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推动社区硬件项目的落实和社区精神及凝聚力的建立。所以,社区发展工作实践强调尊重这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固有的东西”,肯定地方性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按照所谓标准化的知识和一切从“外来者”的视角出发看问题。这些传承下来的“地方性知识”在社区治理、社区生态保护、社区传统文化保护等领域中发挥着传统的乡规民约和礼俗禁忌的重要作用,也为推动爱德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在当地的执行提供了宝贵的本土经验。
同时,近35年的项目经验告诉爱德,所有的贫困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是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知识匮乏、技能缺失、健康风险、信息不畅、精神生活缺乏等,都对贫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唯有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心理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乡村健康发展。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亦是如此。
  而“以人为本”则是爱德开展各类公益项目的根本。因为乡村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发展主体本身,外部的支持始终是暂时的。实践证明,很多发展项目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社区的自觉参与。人的发展才是一切发展项目的核心。爱德基金会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在项目中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发掘乡村及每个村民的潜能,从社区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社区互助关怀等多层面促进整个社区的发展,增强社区应对各方面困难与挑战的能力,才能使社区在项目结束后仍能可持续性发展。
参与式管理则是爱德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理念,它和以人为本相辅相成。村民是当地社区发展和管理的主体,也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惟有发动村民真正参与到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估这一系列过程的决策和管理中来,才能提高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专家和政府的参与除了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专业意见、配套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发展式发展途径,加强了政府和专家与农民的协作关系,能促进政府和专家在相关政策、制度和方法上的创新。这也是爱德数十年扎根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后摸索出来的一条“爱德式经验”。
  写在最后
  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著名诗篇《我爱这土地》中这样饱含深情地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爱德人的心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惟愿这方土地处处尽显生机、宁静祥和。正因为如此发自肺腑的炽热情怀,无论是在险峻的山脉、湍急的河流,还是苍凉的戈壁,泥泞的沙石地,爱德人总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去攀登、去跨越、去战而胜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爱德基金会又喜逢第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意义深远而又责任重大,这不仅是对祖国母亲的最好致敬,更是对爱德未来发展最有力的鞭策。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爱德人为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奋斗,助力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 layer 置顶

    icon